說無體性的中觀 宗
《宗義寶鬘》
第八章 說無體性的中觀宗
一、定義︰
主張“(就勝義而言)沒有絲毫真實存在的法”的宣說佛教宗義者,就是中觀宗的定義。
二、釋名
問︰為什麼稱為中
觀宗呢?
答︰因為這些人主張“脫離斷、常二邊的中觀”,所以,稱為中觀宗。另外,由於這些人宣說”一切法都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所以又稱為“說無體性宗”。
三、派別
中觀宗分成二派︰中觀自續派與中觀應成派。
四、 各支派的教義
甲一、中觀自續派
(一)、定義
主張“就名言的範圍而言,諸法皆以自相
而存在”的說無體性宗,就是自續派的定義。
(二)、釋名
問︰為何稱為中觀自續派呢?
答︰因為此派主張︰借著真正的因──此正因由自存的三條理則所構成,就能遣除(一般人認定諸法)真實存在(的錯誤理念),所以稱為自續派。
(三)、派別
自續派分成二派︰瑜伽行的中觀自續派、
經部行的中觀自續派。
“主張有自証分而不承認外境“的中觀宗,就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定義。例 如︰寂護論師。
“不承認自証分,而主張外境以自相而存在“的中觀宗,就是經部行中觀自續
派的定義。例如︰清辨論師。
此二派別的名稱還有如下的解釋︰在根(見解)這一方面的學說建立上,因為(前者──瑜伽行中觀自續派)和
唯識宗相同,所以稱為瑜伽行的中觀派;而(後者──經部行中觀自續派)因為和經部宗一樣,主張”外境由極微積聚而成”所以稱為經部行的中觀派。
瑜伽行中觀自續派又分二支︰一、隨順真相唯識的中觀派,二、隨順假相唯識的中觀派。前者如寂護、蓮花戒、聖解脫軍。後者如︰師子賢論師、傑大裡、喇瓦
巴。其中,傑大裡隨順“有垢假相唯識派”,喇瓦巴隨順“無垢假相唯識派”。
(四)、宗派的主張
1,
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學說
(1)、根的建立
境
此派主張︰凡事物存在,皆以自相而存在。因為任何一法,其假名所依之事,皆可尋得。
所以,在此派看來︰“以自體而存在”、“以自相而存在”、“從自己存在的原理這方面而存在”、“從自己這方面而存在”都是同義詞。
所
知分成二類︰勝義諦和世俗諦。
在二顯(即經驗界中呈現主客二元對立的存在狀態)消失的情況下,直觀現量所通達的對象,就是勝義諦的定
義。在帶有二顯的情況下,直觀現量所通達的對象,就是世俗諦的定義。例如︰“瓶非真實存在“就是勝義諦,“瓶”就是世俗諦。
勝義諦,
若廣為分類,有十六種空性;略分,有四種空性。
世俗諦分為二類︰正世俗和倒世俗。正世俗,例如水;倒世俗,例如,陽焰。
此派主張︰凡是認知,皆是正世俗。
有境
(瑜伽行和經部行的)自續派都一致主張︰意識就是補特伽羅(一詞
所指)的事例;並且不讚成阿賴耶識與染污意,只承認前六識。
知分二類︰量知和非量知。量分二類︰現量和
比量。現量有四種︰根現量、意現量、自証現量和瑜伽現量。後二種現量都是沒有錯覺的認知。由於此派不認許外境實有,因此主張︰青與持青現量二者同體。
(2)、道的建立
道
之所緣
此派主張道之所緣有︰
1,粗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常、一、自主空。
2,細品補特伽羅無
我──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
3,粗品法無我──色與持色之量異體空。
4,細品法無我──一切法真實存在空。
道之所斷
此派主張︰補特伽羅我執是煩惱障,法我執是所知障;所知障又有二種,例如︰“執著能取與所取異體“是粗品所知障;“執著蘊
等法真實存在“是細品所知障。
道之自體
此派和其它宗派一樣,主張︰三乘各有五道
,一共有十五種道。所不同的是,此派主張︰獨覺在(見道)無間道和解脫道時,必須(現証粗品的法無我,就是)具有“二顯空“之悟境。
(3)、果的建立
此派主張︰因為獨覺以粗品所知障作修道所斷的主體,所以不安立八向住;但是聲聞則有八輩補特伽羅的安立。諸定性之聲
聞,以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見解作為所修的主體;最後,依止修道位金剛喻定,斷盡煩惱障,同時現証阿羅漢果。諸定性之獨覺,以“能取和所取二空“的見解作所
修的主體;最後依止修道位金剛喻定,斷盡煩惱障和粗品所知障,同時現証獨覺羅漢果。
小乘的涅盤有二︰有餘涅盤和無餘涅盤。其中有餘涅盤還帶著前世業惑所感招苦蘊的殘餘部份;無餘涅盤則已處於脫離苦蘊的階段。
因
為此派主釀“究竟一乘”,
所以認為︰凡是聲聞、獨覺羅漢之任一類,均將轉入大乘道。聲聞與獨覺二乘,由於所斷的障垢和所悟之理不同,因此所現証的果位也有高下之別。
諸種性決定之大乘,發最勝菩提心,於大品資糧道位時,依法流禪定從(佛的)最勝化身親聞教授,並將所得教授之義理付諸實踐;於觀緣空性的修所生慧初生之
時,趨入加行道。於(加行道)暖位時,製伏“見所斷的染污所取分別現行”;証得頂位時,製住“見所斷的清淨所取分別現行”;証得忍位時,製伏“見所斷的執
實能取分別現行”;証得世第一法時,製伏“見所斷的執假能取分別現行”;(証得)暖、頂、忍、世第一法四位(之定),依次稱為︰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
入真義一分三摩地、無間三摩地。
緊接著無間三摩地後(之見道),以見道無間道,頓斷分別煩惱障、分別所知障及其種子,然後現証解脫道
及滅諦二者。(於修道位時)以(上上乃至下下等)九品修道,漸次斷除修所斷16煩惱之種子,及修所斷108所知障之種子。最後,依止有情生命之流盡頭的無
間道,頓斷俱生煩惱和所知二障,並於第二剎那現証無上菩提。這就是定性(大乘)的証果模式。此派主張︰大乘涅盤和無住涅盤同義,且將佛身定數為四。聖解脫
運和師子賢二人對佛身說雖有爭執,但對於佛身的數目並無異議。
關於佛經中的了義經和不了義經,此派作了如下的設定︰不了義經就是︰以明說世俗諦為主要內容而開示的經典。
了義經就是︰以明說勝義諦為主要內容而開示的經典。《解深密經》中所說的初法輪是不了義,中、後二法輪則各有了義與不了義二種。
2、 經部行中觀自續派的學說
(1)、根的建立
此派認許外境,但是不承認自証分。除此之外,有關根的建立大致與
瑜伽行派相同。
(2)、道的建立
此派關於道的建立,有下列諸特點︰
一、主張︰定性聲聞與獨覺沒有法
無我的証解。
二、不認許︰定性的聲聞與獨覺有通達“能取、所取異體空”之智。
三、不讚同︰認取外境之分別是所知障。
(3)、果的建立
由於聲聞、獨覺二乘所斷之障與所悟之無我(補特伽羅無我),並無粗細之別。因此,証悟的品類也沒有什麼不同。並
且,這兩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
(清辨《中觀心要釋》──) 《思擇焰》說︰“証第八地時,斷盡煩惱障。”可見此派主張︰諸定性的大乘,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有(先後)次第的。然而,這並不意謂
︰此派與應成派同樣地主張“煩惱障未斷盡前,不能斷所知障”。
除上述的不同特點外,此派有關根、道、果的建立,大體上
與瑜伽行中觀自續派一致。
結讚︰
雖有自相非諦成,自續宗義諸差別;
非自杜撰此妙文,然善巧者當受持。
甲二、中觀應成派
(一)、定義
主張“即使在名言中,諸法也不以自相而存在“的說無體性宗,就是應成派的定義。此派學人如︰佛護、
月稱、寂天。
(二)、釋名
問︰為何稱為應成派呢?
答︰因為此派主張︰單單用應成的破式,就能使對辯
者心中生起了解我方論點的比量,所以便如此稱呼。
(三)、思想主張
1、 根的建立
應成派主
張︰凡事物存在,皆不以自相而存在。因為他們認為︰任何事
物,其存在唯以概念施設為度;句中的“唯”字,就是要排除“以自相而存在”的成份。
(1)、境
存在的事物、境、
所知三者同義。境分為︰顯現和隱晦二法,及(勝義和世俗)二諦。
顯現法和隱晦法
不依靠因(比量),單靠感官經
驗之力就能了解的法,就是顯現法的定義。現前法、顯現法、根的對境、非隱晦法等四法,同義而異名,例如︰色、聲、香、味、觸。
必須依
靠理由或因才能了解的法,就是隱晦法的定義。隱晦法、非顯現法、推理所量諸法,三者同義而異名。例如︰“聲非常“與“聲無我“(等理念)就是隱晦法。因
此,此派主張︰顯現法與隱晦法二者彼此相違,而(顯現、隱晦與極隱晦)三處
所量也彼此相違。
二諦
以觀擇名言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而此“觀擇名言之量”(是因為)對應於其
所量得之事物而成為“觀擇名言之量”;這就是世俗諦的定義。例如︰瓶。此派
不把世俗諦分作正世俗和倒世俗兩類,因為正世俗不存在。(何以故?)因為,凡是世俗,皆非正;(何以故?)因為,凡是世俗,皆是倒。
儘管如此,但就世間一般的認知層面而言,世俗依然可分正、倒二類;因為就世間的認知層面而言,色法是正,鏡中容貌之影像是倒。然而世間認知層面認為是正
的事物,卻並不一定存在;因為(一般人認為)真實存在的色法是正。
以觀擇究竟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而此“觀擇究竟之量”,(是因
為)觀待於其所量之事物,而成為“能觀擇究竟之量”,這就是勝義諦的定義。例如︰瓶無自體。
勝義諦的分類,同前。此外,應成派主
張︰過去法、未來法和壞滅之法,都是(有作用、能生自果的)事物。應成派也承認外境,因為他們主張︰能取、所取異體。
(2)、有境
應成派主張︰依假名所安立之處──五蘊或四蘊而假立我,唯此假立之我是補特伽羅(一詞所指)的事例;而且,補特伽羅全
是不相應行。
知有兩種︰量知與非量。量有二種︰現量和比量。現量有三種︰根現量、意現量和瑜伽現量;不承認自証現量。主張︰有情生命相續之根識都是錯誤的認知。
瑜伽現量有錯
誤的和不錯誤的兩種;因為屬於無漏等引性質的瑜伽現量沒有錯誤,而凡夫生命相續中現觀微細無常的瑜伽現量則是錯誤的認知。何以後者是錯誤的認知?因為它是
屬於凡夫生命相續中的認知。
凡是“再決識”,皆是現量;因為(初剎那)了解“聲非常”的比量,於第二剎那即成概念化之現量;持色的根
現量,至第二剎那即成無分別之現量。
比量分四︰事勢比量、極成比量、度喻比量、信許比量。
此派主張︰(一般人)在認知的對象上雖有錯覺,但並不妨礙對認知對象的了解;因
為,例如了解“聲非常”之比量,在“聲非常”這個對象上,雖有(二顯及現似自相之)錯覺,但此一比量依然了解“聲非常”。
凡是帶有二
顯的認知,觀待其所現境相而言,皆是現量;因為(例如)執“聲常”之分別心,觀待其所現(之“聲常”)理念而言,仍然是現量。凡是認知,皆能了解其所量;
因為,(例如兔角雖無,然兔角一詞在思惟中所現)兔角之抽象概念(總相)是持兔角之分別心的所量;又,(如“聲常”雖無,然)
“聲常”之抽象概念,是執“聲常”之分別心的所量。
2、 道的建立
(1)、道之所緣
此派主張︰“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是“粗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諦實空“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人、法)二種細品無我,是就空所依事之角度而分,非
就所遮之角度而分。在所依事──補特伽羅上,遣除所遮──真實存在(之執),就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在所依事──蘊等法上,遣除所遮──真實存在(之
執),就是細品法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與細品法無我,並無精粗之別,而且都是究竟的真理。
(2)、道之所斷
此
派主張︰粗、細二品我執連同其種子,以及因彼等勢力而生之三毒連同其種子,都是煩惱障;因為他們主張諦實之執是煩惱障。諦執的習氣、由此習氣所生二顯之錯
覺,以及執著二諦異體之垢染,都是所知障。
(3)、道之自體
應成派主張︰三乘各有五道的建立,並且根據《十地經》建立大乘十地。三乘聖者慧觀的種
類並無不同;因為,凡是聖者皆能現觀法無我。
3、 証果的模式
諸定性的小乘行者,僅以簡略之理修習無我見。依此
修習,最後,以小乘修道的金剛喻定斷除諦執及其種子,同時現証自乘的菩提。中觀自續派以下的宗派主張︰証得無餘涅盤之前,必須先証有餘涅盤;此派則主張︰現証有餘涅盤之前,必須先証無餘涅盤。又,此派主張︰聲聞與獨覺兩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且八向住中的任何一位都是聖者。
大乘菩提現証的模式
是這樣的︰諸菩薩從無量理門,廣泛修習無我見,進而斷除二障。未斷盡煩惱障之時,不能斷所知障;斷除所知障從第八地開始。未曾修學小乘道(並証得果位)的
菩薩,在現証第八地的時候斷盡煩惱障。最後,依止有情心識之流盡頭的無間道,斷盡所知障;同時,現証四身的佛位。此派主張︰涅盤和滅諦都是勝義諦。
《解深密
經》中所說的三法輪的初、末二法輪是不了義經,因為那裡面沒有直接開示空性的經典。三法輪中的中法輪都是了義經,因為《般若心經》是了義經。
應成派的主要特色就是︰籍著假立的正因,破盡“內外諸法以自相而存在(之執)“。並且,在名言上,名也只是假有。因此,不須(立量)向他人宣說,便能使
人了解︰縛脫、因果與能量所量等教理,可以在自宗體系上正確地成立起來。
時下,有少數自認見解高明的人士說︰“顯現的諸法都只是錯覺
而已。”並且認為,(諸法)如同石女之子一般,根本不存在。於是認定“毫不作意”就是最殊勝的實踐。在這些人的身上,委實嗅不出絲毫應成派的風味。
因此,那些眼見“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就像熾然的火坑一般”,而追求解脫
的人們,應該擯除一切捏造而酷似佛法的惡見,並對一切宗義之究竟──中觀應成派的教理,致上最高的敬意。
電子檔下載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tibet/keru/author_J42.do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