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個超級經典團體,

Pink Floyd樂隊成立于1966年,成名于1973年。其音樂有着诱人的迷幻氣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现场演出更是独具一格,经常調動各种感官媒介协助表现音樂的主题,给觀眾最多元但又最含混的直觉感受。经典专集有《dark side of the moon》、《wall》等。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I)

Daddy's flown across the ocean
Leaving just a memory
Snapshot in the family album
Daddy what else did you leave for me ?
Daddy, what'd'ja leave behind for me ?!?
All in all it was just a brick in the wall.
All in all it was all just bricks in the wall.

'You ! Yes, you ! Stand still laddy !'


1.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two (修改)

Written:Waters Vocal:Waters/Gilmour/Islington Green School Choir

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
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
No dark sarcasm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leave the kids alone
Hey teacher leave us kids alone
All in all it was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All in all you're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樂團介紹

平克·佛洛伊德(英語:Pink Floyd)是英國搖滾樂團,他們最初以迷幻與太空搖滾音樂贏得知名度,而後逐漸發展為前衛搖滾音樂。平克·佛洛伊德以哲學的歌詞、音速實驗、創新的專輯封面藝術與精緻的現場表演聞名。他們名列最成功的搖滾樂團之一,並在全球坐擁超過二億的唱片銷售量,其中美國就包辦了7450萬。除了創世紀合唱團、Yes等1970年代的前衛搖滾歌手之外,平克·佛洛伊德也對當代音樂家,如九寸釘與夢劇場,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力。

平克·佛洛伊德於1965年成立於倫敦,當時席德·巴雷特從劍橋搬到了當地,並加入了由攝政街工藝學校學生,尼克·曼森、羅傑·華特斯、理察·萊特與鮑伯·克洛斯,所組成的茶具樂團(The Tea Set)。樂團在主流樂界取得了小幅成功,並以席德·巴雷特所領的迷幻樂團之名,成了1960年代晚期,倫敦地下音樂界最知名的樂團。然而,巴雷特難以捉摸的行徑,讓同夥最後決定以身為吉他手兼歌手的大衛·吉爾摩取代他。在巴雷特離團後,貝斯手兼歌手的羅傑·華特斯成了團內的主力支柱,掌控1970年代晚期的發展情勢,一直到1985年離團。平克·佛洛伊德在英國一直很受歡迎,即使是在他們發行概念專輯《月之陰暗面》 (1973)、《盼你在此》 (1975)與《畜牲》 (1977)以及搖滾歌劇《迷牆》 (1979),尚未成就全球評論與商業上的成功之前。
目錄

初創

樂團初期的靈魂人物是熙德·巴瑞特。他於1965年同理察·賴特,羅傑·沃特斯和尼克·梅森創立了樂團並奠定了此後的樂風。當時他們推崇兩位布魯斯樂手平克·安德森和佛洛伊德·康塞爾,於是將兩人的姓名各取一部作為樂團的名字。1967年平克·佛洛伊德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名為《破曉的笛手》,獲得了很大成功,這被認為是英國第一張迷幻搖滾專輯。1968年吉他手大衛·吉默加入樂團。但與此同時巴瑞特卻受到精神疾病和藥物的影響而逐漸退出樂團。羅傑·沃特斯承擔接替巴瑞特作為創作人的角色。

頂峰

在推出了幾張不很出名的專輯後,平克·佛洛伊德於1973年推出了《月之暗面》。這張專輯獲得極其巨大的成功,成為搖滾樂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專輯在美國排行榜上連續上榜591周,總計上榜超過1600周,為有史以來占據Billboard最高週數之專輯。總計全球銷量至今已超過4000萬張,為人類音樂史上前五暢銷之唱片。《月之暗面》是一張概念性專輯,唱片中的曲目都圍繞著現代生活中的壓力這個主題。相當的曲目也涉及到了精神疾病的內容。
1975年他們又出了一張新的專輯《願你在此》。此唱片獻給已經離隊的巴瑞特。此唱片和1977年發行的《動物》同樣獲得了英美排行第一的好成績。同時沃特斯的曲風也繼續貫徹樂團。
1979年,平克·佛洛伊德發行了《迷牆》。這是一張搖滾歌劇性質的雙唱片,總長一個半小時,大部分由沃特斯撰寫。唱片講述了一個英國歌手從孩童起的成長過程,被認為帶有沃特斯的自傳的影子。主人公父親陣亡於二戰,從小失去父親的主人公在嚴酷刻板,摧殘個性的教育制度下成長,逐漸個人同外界築起一座阻隔交流的高牆。最後在《審判》曲目中,高牆被推倒,結束曲《牆外》表現主人公重新回到社會後的迷茫和無助。
《迷牆》造就了平克·佛洛伊德的頂峰。成了西方文化的一個經典作品。專輯本身被改編成電影,由阿倫·派克執導,鮑勃·戈爾多夫主演。
但隨著樂團的成功,隊員之間的不和也開始顯現,由於沃特斯越來越成為樂團的主宰,他同吉默的關係也逐漸惡化。

分手

1983年,在樂團推出了《The final cut》後,平克·佛洛伊德的成員開始各自出專輯。樂團事實上處於解散狀態。1987年吉默和梅森重組樂團,但沃特斯並未參加。此後吉默,賴特和梅森繼續以平克·佛洛伊德的名義演出和錄製唱片。他們的最後一張唱片是1994年的《The Division Bell》,商業上仍然獲得很大成功,再次獲得英美排行榜雙料榜首的成績。

專輯列表

錄音棚專輯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1967年8月5日)
A Saucerful of Secrets (1968年6月29日)
Music from the Film More (1969年7月27日)
Ummagumma (1969年10月25日) (半現場、半錄音棚)
Atom Heart Mother (1970年10月10日)
Meddle (1971年10月30日)
Obscured by Clouds (1972年6月3日)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3年3月24日)
Wish You Were Here (1975年9月15日)
Animals (1977年1月23日)
The Wall (1979年11月30日)
The Final Cut (1983年3月23日)
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 (1987年9月7日)
The Division Bell (1994年3月30日)

現場專輯
Ummagumma (1969年10月25日) (半現場、半錄音棚)
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 (1988年11月22日)
P*U*L*S*E (1995年5月29日)
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The Wall Live 1980-81 (2000年3月23日)

單曲
1967: "Arnold Layne"/"Candy and a Currant Bun" (英國排名第20)
1967: "See Emily Play"/"The Scarecrow (Pink Floyd song)|The Scarecrow" (英國排名第6,美國排名第134)
1967: "Apples and Oranges "/" Paint Box (song)|Paint Box"
1968: "It Would Be So Nice "/ "Julia Dream"
1968: "Point Me at the Sky"/"Careful with That Axe, Eugene"
1973: "Money" (美國排名第1)
1979: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One of My Turns" (英國排名第1,美國排名第1)

DVD和視頻
Live at Pompeii (1972年)
The Wall (film)|The Wall (1982年)
La Carrera Panamericana (1992年)

再次同台

2005年7月2日,經過20年的分裂後,平克·佛洛伊德的所有成員-包括沃特斯,決定捐棄前嫌,於現場八方倫敦演唱會上同台演出。他們共演唱了四首歌:Breathe/Breathe Reprise、Money、Wish You Were Here和Comfortably Numb。

近況

樂團初期的核心人物Syd Barrett於2006年7月7日因糖尿病併發症在劍橋家中去世,享年60歲。
創隊樂手Richard Wright於2008年9月15日因癌症逝世,享年65歲。

參考資料

^ NY Times, Inside Pink Floyd - A Critical Review 1996

外部連接

平克·佛洛伊德官方網站
平克·佛洛伊德歌詞

3个分类: 平克·佛洛伊德 | 英國搖滾樂團 | 前衛搖滾樂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