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是「神經病」,是腦病了
專訪台大精神科主任胡海國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胡海國說,當你品嚐得出生命的回甘味,那就是了。
文=高惠琳.圖=胡海國
眼前十來個人一窩蜂地往掛號櫃檯急急湧上。比媽媽高出一個半頭的大男孩,沉默不語地緊跟在後;西裝筆挺的中年男士,霍地從排隊的人群中側身後退,又從最後一個排起;趿著兩腳不同色款拖鞋的歐吉桑,興奮地跟著隊伍跺跺走著……。若不是告示牌上鮮明標示著「精神醫學部門診」,這些人,其實也是尋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當腦細胞生病了
想起胡海國說的,人們總愛隨便罵人「神經病」,卻不會罵人「胃痛呀」,好像身體上的病痛才值得看重、同情。我不禁想起那青春年華時因情場失意而精神錯亂的表姑,在醫學不夠發達的年代,瑟縮屋裡度過四十幾載不見晨昏的歲月;時有的叫喊哭罵聲總驚得路過的街坊暗地私語,而叔公嬸婆則到處找人收驚、做法,試圖把她失去的「魂」找回來。或許,唯有當人們真正明白那潭乾涸瞳眸背後的複雜病因,才不再殘忍地喊她「肖查某」。
那麼,要釐清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誤解,首先要以現代腦科學的眼光,好好地認識精神疾病。
剛結束小組討論的胡海國,端了杯茶坐下來。他說,精神疾病不是舊時代所講的的「瘋子」、「白癡」之類,當代精神醫學依腦功能障礙與精神病理,定義了如恐慌症、厭食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阿茲海默症、藥癮等,林林總總算起來,共有數十種。就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報告,全球人口中,有百分之六、七(幾近四億人),罹患嚴重、長期,需慢性照顧或安置的精神疾病;而台灣,約有1/5的人曾經罹患各類精神疾病。
1/5?多麼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只是,為何會得精神疾病?
「腦生病了。」胡海國一語道破,「可能是體質脆弱,或是生活環境的巨變,或者腦部發生狀況(外力破壞或病變等),也可能是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所引發……。」而所有的精神疾病,主要都是因為腦細胞的神經介質「功能異常」,導致在情緒、思考、推理,乃至言語、行為上出現狀況。
其實,不一定要堅強
「有一個企業家,到大陸做生意,卻在最近的金融風暴中把所有積蓄都賠光了。回到老家,他變得沉默、不愛說話。每天夜裡,老媽媽總是聽到他在客廳裡走來走去的腳步聲。」胡海國說起最近一位病患的故事,「他進來時,我還真搞不清楚是誰帶誰來看病。原來是一大把年紀的老媽媽,帶著已近老年的兒子來看病。」
其實,老媽媽並不知道兒子「生病」了,她只有單純覺得「哪也攏睏不去喔,阿無來乎醫師看看咧。」
「很明顯他是因為承受過度壓力,腦力不夠用,產生憂鬱症的初期症狀。」幸運的是,不知情的老媽媽卻湊巧地適時給予重要的支持力量。
胡海國表示,要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腦力是否夠用、精神是否發生問題,可以從四個層面去觀察:情緒、行為、認知功能和生理功能。如果情緒突然有了大起伏、變得坐立不安或是突然嗜菸、嗜酒,注意力變得不集中、記性變差,生理上有心悸、胃痛等不明原因的不適症狀,都可能是過度壓力下,腦力不夠用的精神功能障礙,也可能是初期精神疾病的前兆。
而不論是初期或已罹病的精神疾病患者,不僅是身邊的人要能給予關懷、支持,病人本身也要懂得尋求、接受別人的支持。
「某些問題本身或許可以靠自己解決,但解決問題之後的場景,往往很難一人度過。」胡海國曾經語重心長地說過這句話。的確,問題就像個結,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去解開,難的是,拆解過程中,思緒的翻騰、情感的傷痛,不一定因結解而隨之灰飛煙滅,有時,尾大不掉的紛亂會在平靜的表象下悄聲遁入內裡,張牙舞爪地糾結纏縛。
「或許這是身為現代人的悲哀。」胡海國不禁感慨著,「在一切都講究自主、要求責任感的時代,人們好像不得不一個人去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而當社會一味高喊「卓越」的口號,又有誰敢大膽說出「我不行」。
「大家全往海裡游,人擠人地搶著從水裡冒出頭來換口氣。卻沒人想到,其實腳踏在溫暖的沙灘上也是不錯的。」於是,走在台灣的街道,這一頭標竿著「追求卓越」,那一頭卻高幟著「你可以不自殺」。刺目而矛盾,卻也映照出候診區裡許多病患們最淋漓的心聲。
有病理體質,不一定會發病
「我有一位年紀很小的病患,他有一些輕微的情緒與思考困難,不僅學校成績退步,人際上也顯得孤立,他是來自嚴重精神病史的家庭。大家都說:那是家族遺傳,醫不好的。」可是,胡海國發現,每回小病友來就醫,只要多和他聊聊,把近期發生的外在壓力一個個拿掉,從事頭腦保養與操練,這孩子,就正常了。
神奇嗎?不!胡海國解釋,精神疾病的發病有一個界閾,當腦因為壓力產生功能障礙,必須達到發病的臨界點時才會發作。
言下之意,壓力好像成為一支啟動病毒入侵的鑰匙。對此,胡海國表示,及早體認壓力下腦力不足所引起的輕微精神障礙,盡快調整生活的步調與期望,就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確保精神健康。
「舉例來說,大部分的人都認為人會失智或失憶,是因為年紀大導致腦退化的緣故。但是,曾有研究發現,修道院裡九十幾歲的修女們依然保有很好的記性。後來研究證實,腦功能退化不必然是年紀造成,很多時候,壓力與身體疾病占了很大的因素,是壓力與身體疾病讓腦生病,使得腦細胞減少,導致腦退化。修女們由於長期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安穩、健康環境中,雖然年紀大了,腦功能(精神功能)仍能維持得很健康。」
事實上,當代高科技的腦造影研究也證實,一些精神病患在發病初期,他們腦內主導記憶與認知功能的腦灰質密度和一般人差不多,可是,五年後卻明顯減少。這也說明了,早期治療確實可以避免腦功能(精神功能)的退化。
數十年來,胡海國見識、研究、醫治過許多不同類型的精神病患,他發現,在台灣,側重生物病因的精神病患(如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並沒有增加,可是,輕型精神疾病,像是焦慮症、憂鬱症、酒癮、藥癮等,卻逐年增多。「這是個朝高壓發展的社會,但人腦卻無法立刻跟上腳步,產生對等的抗壓力。」
精神健康,才能活出優質生命
也因此,他和「精神健康基金會」從「預防醫學」出發,希望大家可以透過基本的觀念和作法,擁有一個健康,或是不容易發病的腦。
「精神健康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腦細胞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最後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的自我健康。」胡海國這樣詮釋著,他說,人必須瞭解並接受自己腦力的有限性,才能適度地運用腦力,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過著最精采的人生;同時,「也要接受、順應人生的『變』、看重自己的『有』而不是比較自身的『無』。」從認識、瞭解到接受,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也才能活得快樂。
從小診室到大社會,胡海國看過太多美好的生命在精神疾病的摧殘下凋萎、零落。他搖著頭說,人不必非得堅守「有志者事竟成」的標語,「適性適力才是重點」。他很希望,透過精神健康理念的推動,一般大眾可以「活出優質生命」,精神病患們也能「追求生命中的幸福甘醇」而不落人後。
訪談後走出台大醫院,仰頭瞧見這棟古老的日式建築有許多藤蔓附牆攀長,藍天白雲下一片綠意,似是為下方的芸芸眾生打著氣。記起胡海國說的,「當你懂得自己生存的意義、追求有意義的快樂,就能像植物的根一樣,扎穩了。」
《胡海國小檔案》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為台大醫院精神科主任、「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專長於精神醫學、精神遺傳學、精神病理學、預防精神醫學等。
著有《當代精神醫療》、《心病要用心藥醫》、《精神分裂症:描述性精神病理》、《精健道》等書。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胡海國說,當你品嚐得出生命的回甘味,那就是了。
文=高惠琳.圖=胡海國
眼前十來個人一窩蜂地往掛號櫃檯急急湧上。比媽媽高出一個半頭的大男孩,沉默不語地緊跟在後;西裝筆挺的中年男士,霍地從排隊的人群中側身後退,又從最後一個排起;趿著兩腳不同色款拖鞋的歐吉桑,興奮地跟著隊伍跺跺走著……。若不是告示牌上鮮明標示著「精神醫學部門診」,這些人,其實也是尋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當腦細胞生病了
想起胡海國說的,人們總愛隨便罵人「神經病」,卻不會罵人「胃痛呀」,好像身體上的病痛才值得看重、同情。我不禁想起那青春年華時因情場失意而精神錯亂的表姑,在醫學不夠發達的年代,瑟縮屋裡度過四十幾載不見晨昏的歲月;時有的叫喊哭罵聲總驚得路過的街坊暗地私語,而叔公嬸婆則到處找人收驚、做法,試圖把她失去的「魂」找回來。或許,唯有當人們真正明白那潭乾涸瞳眸背後的複雜病因,才不再殘忍地喊她「肖查某」。
那麼,要釐清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誤解,首先要以現代腦科學的眼光,好好地認識精神疾病。
剛結束小組討論的胡海國,端了杯茶坐下來。他說,精神疾病不是舊時代所講的的「瘋子」、「白癡」之類,當代精神醫學依腦功能障礙與精神病理,定義了如恐慌症、厭食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阿茲海默症、藥癮等,林林總總算起來,共有數十種。就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報告,全球人口中,有百分之六、七(幾近四億人),罹患嚴重、長期,需慢性照顧或安置的精神疾病;而台灣,約有1/5的人曾經罹患各類精神疾病。
1/5?多麼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只是,為何會得精神疾病?
「腦生病了。」胡海國一語道破,「可能是體質脆弱,或是生活環境的巨變,或者腦部發生狀況(外力破壞或病變等),也可能是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所引發……。」而所有的精神疾病,主要都是因為腦細胞的神經介質「功能異常」,導致在情緒、思考、推理,乃至言語、行為上出現狀況。
其實,不一定要堅強
「有一個企業家,到大陸做生意,卻在最近的金融風暴中把所有積蓄都賠光了。回到老家,他變得沉默、不愛說話。每天夜裡,老媽媽總是聽到他在客廳裡走來走去的腳步聲。」胡海國說起最近一位病患的故事,「他進來時,我還真搞不清楚是誰帶誰來看病。原來是一大把年紀的老媽媽,帶著已近老年的兒子來看病。」
其實,老媽媽並不知道兒子「生病」了,她只有單純覺得「哪也攏睏不去喔,阿無來乎醫師看看咧。」
「很明顯他是因為承受過度壓力,腦力不夠用,產生憂鬱症的初期症狀。」幸運的是,不知情的老媽媽卻湊巧地適時給予重要的支持力量。
胡海國表示,要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腦力是否夠用、精神是否發生問題,可以從四個層面去觀察:情緒、行為、認知功能和生理功能。如果情緒突然有了大起伏、變得坐立不安或是突然嗜菸、嗜酒,注意力變得不集中、記性變差,生理上有心悸、胃痛等不明原因的不適症狀,都可能是過度壓力下,腦力不夠用的精神功能障礙,也可能是初期精神疾病的前兆。
而不論是初期或已罹病的精神疾病患者,不僅是身邊的人要能給予關懷、支持,病人本身也要懂得尋求、接受別人的支持。
「某些問題本身或許可以靠自己解決,但解決問題之後的場景,往往很難一人度過。」胡海國曾經語重心長地說過這句話。的確,問題就像個結,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去解開,難的是,拆解過程中,思緒的翻騰、情感的傷痛,不一定因結解而隨之灰飛煙滅,有時,尾大不掉的紛亂會在平靜的表象下悄聲遁入內裡,張牙舞爪地糾結纏縛。
「或許這是身為現代人的悲哀。」胡海國不禁感慨著,「在一切都講究自主、要求責任感的時代,人們好像不得不一個人去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而當社會一味高喊「卓越」的口號,又有誰敢大膽說出「我不行」。
「大家全往海裡游,人擠人地搶著從水裡冒出頭來換口氣。卻沒人想到,其實腳踏在溫暖的沙灘上也是不錯的。」於是,走在台灣的街道,這一頭標竿著「追求卓越」,那一頭卻高幟著「你可以不自殺」。刺目而矛盾,卻也映照出候診區裡許多病患們最淋漓的心聲。
有病理體質,不一定會發病
「我有一位年紀很小的病患,他有一些輕微的情緒與思考困難,不僅學校成績退步,人際上也顯得孤立,他是來自嚴重精神病史的家庭。大家都說:那是家族遺傳,醫不好的。」可是,胡海國發現,每回小病友來就醫,只要多和他聊聊,把近期發生的外在壓力一個個拿掉,從事頭腦保養與操練,這孩子,就正常了。
神奇嗎?不!胡海國解釋,精神疾病的發病有一個界閾,當腦因為壓力產生功能障礙,必須達到發病的臨界點時才會發作。
言下之意,壓力好像成為一支啟動病毒入侵的鑰匙。對此,胡海國表示,及早體認壓力下腦力不足所引起的輕微精神障礙,盡快調整生活的步調與期望,就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確保精神健康。
「舉例來說,大部分的人都認為人會失智或失憶,是因為年紀大導致腦退化的緣故。但是,曾有研究發現,修道院裡九十幾歲的修女們依然保有很好的記性。後來研究證實,腦功能退化不必然是年紀造成,很多時候,壓力與身體疾病占了很大的因素,是壓力與身體疾病讓腦生病,使得腦細胞減少,導致腦退化。修女們由於長期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安穩、健康環境中,雖然年紀大了,腦功能(精神功能)仍能維持得很健康。」
事實上,當代高科技的腦造影研究也證實,一些精神病患在發病初期,他們腦內主導記憶與認知功能的腦灰質密度和一般人差不多,可是,五年後卻明顯減少。這也說明了,早期治療確實可以避免腦功能(精神功能)的退化。
數十年來,胡海國見識、研究、醫治過許多不同類型的精神病患,他發現,在台灣,側重生物病因的精神病患(如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並沒有增加,可是,輕型精神疾病,像是焦慮症、憂鬱症、酒癮、藥癮等,卻逐年增多。「這是個朝高壓發展的社會,但人腦卻無法立刻跟上腳步,產生對等的抗壓力。」
精神健康,才能活出優質生命
也因此,他和「精神健康基金會」從「預防醫學」出發,希望大家可以透過基本的觀念和作法,擁有一個健康,或是不容易發病的腦。
「精神健康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腦細胞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最後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的自我健康。」胡海國這樣詮釋著,他說,人必須瞭解並接受自己腦力的有限性,才能適度地運用腦力,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過著最精采的人生;同時,「也要接受、順應人生的『變』、看重自己的『有』而不是比較自身的『無』。」從認識、瞭解到接受,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也才能活得快樂。
從小診室到大社會,胡海國看過太多美好的生命在精神疾病的摧殘下凋萎、零落。他搖著頭說,人不必非得堅守「有志者事竟成」的標語,「適性適力才是重點」。他很希望,透過精神健康理念的推動,一般大眾可以「活出優質生命」,精神病患們也能「追求生命中的幸福甘醇」而不落人後。
訪談後走出台大醫院,仰頭瞧見這棟古老的日式建築有許多藤蔓附牆攀長,藍天白雲下一片綠意,似是為下方的芸芸眾生打著氣。記起胡海國說的,「當你懂得自己生存的意義、追求有意義的快樂,就能像植物的根一樣,扎穩了。」
《胡海國小檔案》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為台大醫院精神科主任、「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專長於精神醫學、精神遺傳學、精神病理學、預防精神醫學等。
著有《當代精神醫療》、《心病要用心藥醫》、《精神分裂症:描述性精神病理》、《精健道》等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