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也很想專心一點

楊文麗陪親子找回專注力

重點應該是協助孩子用適性且自主的方式去學習,讓孩子樂在學習,而不是要學多多,畢竟當孩子對學習缺乏熱情時,也就不用去談什麼專注力了。

文=高惠琳.攝影=黃念謹

三點五十分。台北市一所公立國中門口。陽光燦爛。

「哇啊~」電動柵門裡突然爆出一陣喧嘩,忍不住好奇往校內張望,原來不遠處的操場上正進行運動競賽。幾隊高壯的人馬擋住了場內賽事,卻見場外擁擠圍觀的學生們,揮拳扭腰地奮力叫喊加油,也有的相互推擠、放聲嘻笑……;喧囂的聲浪,被陣陣秋風襲捲騰空,在光塵中燦燦作響。

說是鬧聲轟轟,定眼瞧,仍然可以看到人群裡有幾名學生,渾然無覺於眼前的廝殺吶喊,像離了魂似地探頭探腦,四處窺望;一股無聲的騷動,正張牙舞爪地在他們的短衣短褲裡鼓譟著,急欲竄出。

「怎麼連上體育課也會這麼不專心呀?」才想著,楊文麗老師霍地在眼前出現。

學太多會分心,休息夠了就收心

「下午剛輔導一個孩子,你看喔,那麼大塊頭的國中生,畏畏縮縮站在我面前,說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哎,不過是書讀得不好,怎麼就一點自信都沒有了。」楊文麗忍不住跟我們說起她對當前孩子的憂慮。

目前是台北市多所國中小學特聘心理輔導老師的楊文麗,這些年,最為人知的,則在於孩子專注力上的輔導與訓練。

「現在的孩子真的普遍都有注意力缺乏的問題嗎?」想著多年來,許多報章媒體總不斷地來回報導、學者專家們也討論得沸沸揚揚的議題,忍不住想問個究竟。

「應該這麼說,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一直都存在著,只不過,這幾年國內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了。」楊文麗頓了一下,簡單地快語回答,「不過,在我看來,台灣小孩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很多都是因為『學太多』!」

赫,多令人驚愕的說法。「我說真的,你看,台灣的小孩,幾乎都是早上七點左右就出門,卻要到晚上七、八點才回到家。是不是?」不等我們點頭回應,楊文麗兀 自分析著,「為什麼要這麼晚才能回家?因為放學後,還要去上才藝班,補這個補那個的;別以為回到家就沒事了,書包裡還有一大堆功課要趕。時間全花在學習 上,哪還有空檔休息?」「大腦就像一部機器,運作一段時間後,就需要好好地休息、保養,可是像台灣的小孩一直在學東學西,不停地使用大腦,卻沒有足夠的時 間休息,注意力怎麼可能集中!……還有,如果是被動地配合大人的安排,而沒有主動學習的意願與熱情,也是產生不了好的學習效果。」

說著說著,她忍不住對照起自己曾經待過好幾年的德國。在那裡,早上明明才看到一群群學生蹦蹦跳跳地走向上學的路,彷彿沒過幾個小時,滿街卻又見到四處奔 跑、嘻鬧、玩耍的孩子。「他們上課的時間只有台灣的一半,幾乎中午過後沒多久就下學了,少了功課的負擔,孩子們就會在公園、住家附近,盡情地玩耍。像他 們,充分的休息,也紓解了課業的壓力,自然就能走更遠的路。」

做什麼?怎麼做?停下來,想一想!

這幾年,楊文麗持續在張老師基金會開辦一季一期的「兒童專注力與潛能開發訓練」課程。嫻熟行為治療的她,自然將所長運用在課堂上,尤其是建立孩子們有效的行為、方法和技巧。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多是因為不會運用思考和控制行為。所以,我們會先教家長要不時地從旁提醒:你現在要做什麼?你覺得應該怎麼做?哪件事應該先 做?」慢慢地,當這些技巧被內化後,自然成為孩子的行為模式。她提到,「有個媽媽,家住在基隆,每次要出門,她就會手忙腳亂,忙著準備自己要帶的東西,還 要幫小孩找他的東西。上到第四堂課時,她興奮地跑來跟我說,她兒子現在出門前,會自己喃喃唸著:你現在要做什麼?要帶什麼?要先拿什麼?然後就看到他跑來 跑去,一邊唸一邊把要帶的東西準備好。她說:『厚,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輕鬆過!』」

此外,楊文麗也運用信號卡來約束孩子的行為,降低分心的頻率。「當注意力開始渙散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就可能『出岔』;所以,信號卡的作用就是警告他們『停 下來,想一想』。」說著,她帶我們去想像操作情境:一群小朋友正在整理書包,老師突然舉起信號牌,大家便都停止整理的動作,回過頭仔細翻翻書包,看看剛剛 到底放了什麼東西進去,順便想一下,還有什麼沒有放的。

「不要小看這個動作,當信號卡內化成孩子的行為模式,這對孩子以後檢查考卷、專心閱讀,甚至做實驗、安排計畫,都有很大的影響和幫助。」透過這些行為治 療,楊文麗帶領著家長一步步訓練孩子從解決問題的思考,到自我控制、自我引導,甚至是自己設定計畫目標,「你會發現,當學習的阻礙變少了,孩子的注意力自 然也跟上來,這時候連自信心也都會跟著增加喔。」說到這裡,楊文麗的臉上浮現一抹得意的神采。

哇!這麼多。寫不完,乾脆就拖拖拖

為期三個月的課程後,參與訓練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明顯的進步,而楊文麗卻也從中發現,除了行為不當,其實孩子還有心理壓力的一塊。

「有一次,我和小專家們討論為什麼功課寫那麼久還寫不完呢?」楊文麗沉吟了一下,說起一次課堂上的發現。

她總是喊上課的孩子們是「專家」,她認為不該把孩子當成問題本身,而是要去誘發他們成為自己的專家,去發掘問題、思考解決。

這時,有人就說,「題目那麼多,一直寫一直寫也寫不完呀。」「這樣啊,那我們該怎麼幫忙呢?」正當小專家們絞盡腦汁,拚命思索時,「我知道!」有個孩子叫了起來,「把紙折起來呀!」他示範著把一張紙折了再折,最後只露出一道題目來。

「原來,功課寫那麼久,不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也可能是焦慮眼前這麼多功課,『寫不完啦』,乾脆就拖拖拖。所以,把紙折起來或是把題目遮住,當孩子 的目光一次只要面對一道問題時,焦慮便會降低,也就可以心平氣和地寫下去,然後,不知不覺就寫完了。」「好笑的是,常常是這些『專家』在教我們怎麼做。」 談到這些課堂上的「驚喜」,楊文麗有所感地笑了起來。

複雜的因素,從大人先改變做起

十年前,剛從德國回來的楊文麗,立刻被教育部延攬到家庭教育中心工作,因為職務關係,有一段時間她碰觸到許多不同的家庭問題;也因此,帶這個課,她看到的,不只是孩子的問題,還有許多屬於家長、家庭的問題。

「很多父母會焦慮、無助地跟我說:『老師,怎麼辦,我的孩子有問題!』可是,我也經常看到,很多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大人們造成的……」就像父母會煩惱孩子 無法專心寫功課,「可是,你知道嗎,有多少家長明明自己一直在看電視,卻要求孩子必須乖乖待在房間裡寫功課。」「還有,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的,桌上也是一大 堆東西,教孩子怎麼可能專心得起來……」楊文麗細細闡述許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足的導因,其中包括了讀書情境的營造、父母的態度和陪伴,甚至還涉及教材的生 動度,老師上課夠不夠活潑、精采,以及屬於社會層面的家庭支持系統缺乏等。

「一些弱勢家庭,父母每天都必須工作到三更半夜,孩子連晚餐都沒著落了,更不用說有誰來關心他有沒有專心寫功課;當缺乏家庭支持系統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 問題根本就不用談。」楊文麗忍不住嘆起氣來,從她的語氣中,可以感受到那混雜著厚重、複雜的無奈心情,之於大人們的,也之於台灣社會的。

站在專業的角度,楊文麗忍不住強調,「每個人都有他善長的學習方式,例如有的孩子能過目不忘,有的聽力極佳,而有的則是透過操作過程來學習……。教育的重 點應該是協助孩子用適性且自主的方式去學習,讓孩子樂在學習,而不是要學多多,畢竟當孩子對學習缺乏熱情時,也就不用去談什麼專注力了。」

《楊文麗小檔案》
德國曼哈姆大學心理學碩士。專長於兒童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親職議題、家庭議題、心理諮詢、壓力調適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