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嘯襲捲而來時,你何苦還留在岸邊?

塞利曼當年會成為「正向心理學」的先驅,其實是一個心理學家步入中年後的反思與試圖彌補。

文=呂政達.攝影=黃念謹

1956年,文化史學家惠欽格(Johan Huizinga)在名著《中世紀的末落》活靈活現描寫中世紀:

中世紀的末期,人的靈魂被一種幽暗的憂傷壓得喘不過氣來。無論我們讀的是年鑑、詩歌、詩詞,甚至是法律文件,它們都給我們一種無邊的哀愁的印象。好像這段時期特別不快樂,好像它只充滿了暴力、貪婪與要命的仇恨,好像除了放縱、驕傲與殘暴之外,它不知道任何其他取樂的法子。

所有時代的記錄裡,災難總比幸福占的篇幅多。歷史的基礎就是大災難。因此我們可能傾向於假設,縱使實際災難不同,各個時期快樂的程度總是差不多的,但在 15世紀,就像在浪漫時期一般,公開讚美世界與生命是很不好的。當時流行的看法是只去看那些痛苦和悲慘的事,去發現那些毀壞與死亡的表徵。簡而言之,去指 責與輕視這個時代。


讀過這段文字,彷彿召喚輕霧來到眼前,為我們形成一股錯覺:怎麼像是2009年金融海嘯下的現代世界?幾個月來,從媒體報導、網路部落格、人們的蜚短流 長、親友的遭遇和自己的感受,以及失業、無薪假、經濟風暴、憂鬱症增加等相乘的效果,彷彿都讓我們想快快度過這段時光,以便將來「去指責與輕視這個時 代。」

中世紀的憂傷、無邊的哀愁和不快樂,得以藉由其後的文藝復興和理性啟蒙,進入另一段人類的黃金歲月。和中世紀相較,文藝復興顯然是「快樂的年代」。回到 2009年來,當我們開始沉浸在無邊的哀愁氛圍,預見景氣和世人的心情還沒有到谷底,有人想起十年前塞利曼、富勒和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主任契克森米哈伊開始 提倡的「正向心理學」,單純而真實的快樂,能不能讓我們像中世紀的人(若有預見能力)一般,期待海嘯退去後,還有另一次「文藝復興」?

塞利曼當年會成為「正向心理學」的先驅,其實是一個心理學家步入中年後的反思與試圖彌補。當年他根據所做的實驗提出「學來的無助感」,成為「社會心理學」 的主調之一,數十年後他才坦承,其實實驗的狗裡面還有1/3,無論遭到怎樣的電擊(即實驗者設計的「無助情境」),卻從不放棄嘗試的希望。塞利曼接受專訪 時說,有些人就屬於這種「天生的樂觀者」,比例剛好也是1/3。塞利曼會提出正向心理學,除了1998年他接任美國心理協會會長,亟思要有新的主張,改變 過去心理學向來較重視病態和負面心理現象外,恐怕也因為感受到,這真的已是個和中世紀不遑多讓的「不快樂年代」。

十年後,「正向心理學」(它的副標稱為「快樂的科學」)無論在心理學界、輔導界、學術界都已不再是新鮮名詞,各種領域的研究生只要拿「正向心理學」當作變 項,伸入他所要研究的領域,像頑皮的學生拿棍子捅進蜂窩,得到一堆數字後,就能完成一篇漂亮的論文。做為熱情而期待自我療癒的讀者,我們應該已讀過相當多 報告、研究和書籍文章,我們知道,塞利曼在《真實的快樂》裡說,快樂是樂趣、參與和意義三個要素的組合品,想要我們相信,快樂簡單得像星期日小店販賣的冰 檸檬汁,由冰塊、蜂蜜和檸檬加水混合攪拌而成。然而,你快樂嗎?這個問題就像問喝檸檬汁的人,你怕酸嗎?夠不夠甜?答案隨人而異。

無論你站在選擇相不相信「正向心理學」的那個陣營,請記得塞利曼的那1/3的狗、1/3「天生的樂觀者」。也請記得,無論在多麼黑暗到難以忍受的時代,總會找到一群自得其樂的人。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在《青年路德》裡寫道:「研究任何歷史時期最重要的情緒時,我們得注意到一個事實,那就是,任何時期,總有些人可以居住在自給自足的孤島 上,無論是城堡、農場、家庭、研究室或寺院裡。在那裡,那些人過著快活而高尚的生活。道德、自由、為所欲為。這種避世的安排,就我們所知,就是快樂的本 身。」艾瑞克森對快樂的定義,似乎也預見最近這股提倡反璞歸真、緩慢科技和城市農村田園生活的呼聲。

然而,關於快樂做為一種情緒,當時艾瑞克森已提出忠告:「人在歷史轉變期,很容易受到交替性的普遍情緒的襲捲。這些情緒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那些民意的獨斷 者與操縱者製造出來的,但是,如果沒有人心理結構上原有的情緒周期供他們使用,這種交替性的普遍情緒根本不可能存在。」艾瑞克森說,這種交替的情緒由兩種 基本情緒構成,一是狂歡的情緒,一是贖罪的情緒。第一種情緒,允許感官不計一切的享受、紓解與發放。第二種情緒,卻是對負面的良心投降,也就是說,人為了 他沒有解決、沒有關心或沒有贖罪的事情,限制壓制自己。

於是,當金融海嘯席捲而來時,我們就會看到,人們在兩種情緒交替間載沉載浮。我們愈感覺時代的力量已強大到不是一個國家、人民、社會或任何個人能夠影響時,望見股市波瀾萬丈,感到未來濃濃的不確定性時,實驗室裡「學來的無助感」也會悄然攀升,像面對一尾昂然吐信的響尾蛇。

然而,塞利曼的「正向心理學」說,還有1/3的天生的樂觀派;艾瑞克森說,總有時代的自得其樂者,在汙泥裡挖一個洞,在洞裡建造自己的桃花源。

南亞大海嘯後,倖存者接受訪問說,當他遠遠的看著海平線升高,風裡夾帶著奇怪的聲響時,他立刻轉身逃離岸邊,往高處跑。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海嘯會不會發 生,沒有人能命令地球不要發怒,就如這次的經濟風暴,也遠遠超過個人的操控能力,然而,當海嘯襲捲而來時,你何苦還留在岸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