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



  念珠就是以線貫串一定數目的珠粒,在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來記數的隨身法器。 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佛珠。其梵文原語有四種:(一)pasaka-mala,意為「數珠」。(二)aksa-mala,意為「珠 鬘」。(三)japa-mala,意為「念誦鬘」。(四)aksa-sutra,意為「珠之貫線」。

    梵語mala(或 malya)的意思是「鬘」,印度人自古就有以瓔珞鬘條纏身的風俗,於是演變成為「念珠」使用。如上古代毗濕奴派就有持帶念珠的習慣。晚期在二世紀左右, 念珠的使用已風行於婆羅門之間。一部早期的奧義書記載了金剛子念珠及其功德;另於一部奧義書則詳細記述了念珠的製法、功德、材料,並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曇五 十字母及其奧義。

    佛教使用念珠的時代,在婆羅門教(二世紀)之後。在我國,從隋唐開始用念珠來稱名記數。北傳佛典中有關念珠的記載很多(多為後期之經典),但是在律部經典卻沒有任何記載,而且以律典為依的南傳佛教徒也未曾流行使用念珠。念珠雖是我國、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地僧俗所攜帶的重要法器,甚至成為佛教徒的標誌,但是溯其本源,念珠並非佛教所創。

    在佛教經典中有關念珠的起源,一般多以《槵子經》所記載的佛陀對波琉璃王的開示為通說。《槵子經》(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 者,當貫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槵子,如是漸次度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 至百千萬。」此外,《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另有不同的記載;也有說念珠的來源,是由比丘計算布薩日數所持的黑白三十珠為濫觴的。

   念珠的顆數,諸經的記載不一, 較常見之用法有:(一)《槵子經》所載的一百零八顆。(二)《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舉出的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顆等四種。(三) 《數珠功德經》舉出四種,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等。(四)《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以一千零八十顆為上品,一百零八顆為最勝,五十四顆為中品, 二十七顆為下品。(五)《文殊儀軌經數珠儀》稱上品一百零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顆。此外,另有三十六顆、十八顆。以使用一 百零八顆為最普遍。

   使用顆數之不同,所代表之意義也有分別:(一)一百零八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煩惱。(二)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三)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四)二十七顆,表示 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五)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顆,表 示觀音之十四無畏。(七)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三十六顆與十八顆之意義,一般認為與一百零八顆相同,為了便於 攜帶,三分一百零八為三十六,或六分為十八,並沒有其他的奧義。而記顆數與表徵意義之間的差別,僅僅是歷代祖師為方便教化所賦予的配合,並非源自原典經文 所列舉的。

   有關念珠之材料,諸經所記載,種類繁多:(一)《陀羅尼集經卷[二]》列舉金、銀、赤銅、水晶、槵子、菩提子、蓮花子等七種。(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 經卷[九]》舉出菩提子、金剛子、真珠、蓮花子、金銀諸寶,及以上諸材和合等六種。(三)《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列舉香木、俞石、銅、 鐵、水晶、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此外,《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蘇悉地羯囉經卷》中 [供養次第法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捲上除障分品]等,則分別列舉十、十一、十二、十四等種類。

   念珠常附加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以一百零八顆串成之念珠來說,所附加的母珠有一顆及兩顆兩種,母珠又稱達磨珠。數取又稱四天珠,是附加於一百零 八顆中間的四顆小隔珠。密教之念珠,通常在第七顆(自母珠開始算)與第二十一顆之後插入數取。記子又稱弟子珠,一般有十顆、二十顆,或四十顆,串於母珠之 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表示十波羅蜜,捻珠念佛滿一百零八遍時即撥動一記子以為計數。弱國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多為水晶所成),則稱助明、淨 明、維摩、補處菩薩。記子留是指每串記子的末端所附之珠。據《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記載,諸珠表示觀音菩薩,母珠表示無量壽佛或修行成滿之佛果,故捻珠到母珠時,不得越過,須逆向而還,否則即犯越法罪。

   掐捻念珠而誦咒念佛,能產生諸種功德。據《槵子經》記載,若念誦佛陀(佛)、達磨(法)、僧伽(僧)之名,滿二十萬遍,而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則命終 之後,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安樂行。另據《陀羅尼集經卷[二]》所作數珠法相品記載,若以金、銀、赤銅、水晶等諸寶物所成之念珠,掐之誦咒、誦 經、念佛,當得十種波羅蜜之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知、佛無上之覺智)之果位。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獲得的功德也不 同。《陀羅尼集經》稱各種念珠中,以水晶之功德為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則說,香木之念珠,得一分之福;俞石、銅、鐵等,得二分福;水晶、 真珠,得一俱胝分;蓮花子、金剛子,得二俱胝分;間錯種種諸寶及菩提子念珠,於諸功德中最為殊勝,得無量無邊不可說之福德。此外,守護經、數珠功德經、瑜 伽念珠經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為最殊勝。

  (菩提子是指西藏語的Bodi-ci果,產於雪山,不是菩提樹的果實,金剛子是指金剛樹(一名天目樹)的果實。蓮子也是製作念珠的好材料,專門用來念阿彌陀佛或者觀音)

   在密教中,正念誦等盛儀修法時所用的念珠與平常所持用者有所區別。蓋於法會中,念誦既畢,於掌中蟠妥,頂戴發願,其後則連同金剛杵等法器置於寶筥中或銀 盤上,不得與日常生活隨身攜行者相混用。另以材料而言,盛儀法會所用的念珠同樣有別於平常持用的,前者多以水晶所成,若以純水晶所成之念珠,稱為「裝束念 珠「,特用於盛儀中。此外,交雜少數其他材料而製成的,叫做「半裝束念珠「。又依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的分別,所用之念珠同樣有定規。以三部而 言,據《蘇悉地羯囉經》所說,佛部用菩提子,觀音部(蓮華部)用蓮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念珠。以五部而言,據守護經、瑜伽念珠經等之說,佛部用菩提子,金剛 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銀、琉璃等諸寶,蓮華部用蓮子,羯磨部用種種材料和合而成的念珠。在各部之中,持用念珠之部位同樣有頂髻、身、頸、臂等之分別。

   此外,密教經典對掐捻念珠的指法同樣有詳細記載,就五部而言,佛部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珠;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掐珠;寶部以右手姆指與無名指掐珠;蓮 華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掐珠;羯磨部以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合捻珠。以三部而言,據《蘇悉地經》記載,佛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 食指略屈附於中指中節掐珠;蓮華部,以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珠;金剛部,以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珠。

   密教諸尊中,手持念珠者很多,例如:胎藏界外金剛部之火天、准提佛母、千手觀音等。其中千手觀音繫於其右方之一手持執念珠,稱為數珠手。

摘自《佛學大辭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