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想世界通向想像力

文=呂松庭.攝影=黃念謹

創造力和想像力是很相近的心智特質,感覺上,有些像「棒球」和「壘球」的差別。但是,如果問爸媽,想要自己的孩子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恐怕都會選「創造力」。

為什麼會選「創造力」,觀察一下當前社會氛圍,其實不難瞭解。媒體和教育界強調創造力的重要,許多課程和故事屋專門為創造力而開設,卻較少聽到有人提倡、談論要開拓孩子的想像力。

鄰居張媽媽曾為孩子太有想像力傷透腦筋,她的兒子九歲,不知是從那裡得來的靈感,常想像自己是一艘船,漫遊在茫茫大海。只光想像其實還不要緊,麻煩的是兒子常把家裡廚房和飯廳當成海,代價自然就是每個月昂貴的水費。

爸媽們,或者老師也常常不清楚,創造力和想像力有什麼分別。他們問:「有創造力的人不是也應該很有想像力嗎?」事實上,有創造力的人或許可稱為天才,但從小有想像力的孩子將來才更有可能創造事業,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麥克阿瑟獎是美國頂尖的發明獎,如果在台灣,我們多半認定,麥克阿瑟獎得主從小科學成績就很好,說不定還拿來勉勵孩子,要以得主當榜樣,努力讀書拿好成 績。但是,心理學家Root-Bernstein研究歷年得主,發現有40%從小就沉浸在自己發明的想像世界裡。心理學家說,能夠自己創造想像世界的小 孩,將來也會擁有實際發明的能力。

心理學給想像力一個專有名詞,叫「異想世界」(paracosms),像張媽媽的兒子剛好九歲,正是異想世界最普遍的年齡,到了青春期後會逐漸消失,由現 實問題感所取代。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正好九、十歲左右,請好好鼓勵、珍惜孩子的異想世界。有時候,不要過度的用現實感去責難、質疑孩子的異想世界,妳看到 的飯廳是吃飯的地方,九歲孩子眼中,卻明明就不是嘛。

然而,當爸媽想要用「異想世界」鼓勵孩子的想像力時,請注意:異想世界和純粹的幻想、假裝是不一樣的。家裡有個愛幻想的孩子,不見得就具有想像力。擁有異想世界的孩子還是可以清楚分辨想像和真實的差別;應該說,他們是用異想世界裡的模擬規則來預演、尋找問題的解決能力。

Root-Bernstein提出,「異想世界」有下列五種:1.地點;2.玩具;3.語言與文件;4.想像的國家、島和人;5.田園詩般的世界 (idyllic worlds)。這五個分類,幾乎就可涵蓋九歲孩子的異想世界。像張媽媽兒子想像的海洋,大概就屬於第四類「想像的國家、島和人」。像九、十歲的孩子很喜 歡找個隱密地點建造祕密基地,看過浦澤直樹畫的《20世紀少年》,或《尋找夢奇地》(Bridge to Terabithia)的讀者,對少年建造的祕密基地一定留有深刻印象。還有研究也證實,擁有想像朋友的孩子,創造能力的測量得分通常也顯得較高。

由於電影、書籍和媒體動不動就濫用「異想世界」,這個名詞早就脫離原本的定義,好像專指搞怪、kuso的怪咖,所以,父母、老師一看到孩子搞怪就總會皺眉頭嫌麻煩。讓我們回到教養的定義裡來吧,請爸媽一起和孩子創造一個異想世界,把孩子的想像力帶上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