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通往心靈密室的階梯

打開洪進麗的音樂盒子

「當孩子把手貼近我的胸前,微笑地感受音樂的跳動聲,那一瞬間,我看見這位全盲、自閉症又心智遲緩的孩子難以被看見的存在本質。」——洪進麗

文/楊雅亭.攝影/黃念謹

木槌酣睡鐵琴上,四面鼓、曼波鼓還有小鼓們,立起大白肚等待著……,我們想像下一刻,歡聲雷動,小孩像個小雷神嬉鬧鬧地抓起鼓棒,碰答答!碰答答!

但是你很是明白,生命最美妙的就是不可預期,就像孩子的心靈遠不及我們的想像;就像如果我們不踏進心靈密室,就永遠無法知道有什麼寶藏或是怪獸在出沒。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主任洪進麗召喚一個小女孩進教室,她不玩大鼓,而是害羞地望著我們一眼後,一屁股坐在地板上。「我們一起玩音樂好不好啊?」她 沒回答。「那我們陪妳一起坐著好嗎?」女孩不說話就是不說話,她抓起響鐘,輕拍,再輕拍,似乎很著迷這樣的遊戲。「我們一起唱小星星吧!」洪進麗笑著彈 琴,低下頭對著音樂治療師及小女孩說,小女孩順著節奏拍動,曲調忽快忽慢……。

在即興音樂階梯裡,看見孩子的微笑

離開教室後,洪進麗告訴我們,音樂治療是以即興音樂的方式與案主互動。腦性麻痺的小女孩因為肌肉張力異常,無法有準確的節律操作,在音樂的節拍與樂句引導 之下,她學習如何控制肢體運作、平衡感。我們這才明白暖身的細微處,她們是看著孩子的動作、情緒、呼吸,調整曲式與節奏,剛剛孩子是安逸的,因為她得以掌 控大人的琴聲世界,但隨著時間推移,彈奏加快,已能和琴聲合奏共鳴,孩子即將經驗另一道成長的磨練。

洪進麗曾經是鋼琴老師,後來轉移陣營成為音樂治療,她說:「那是一段很長、很曲折的故事。」約莫十多年前的光景吧,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苦痛,讓她放棄了 最摯愛的音樂教師生涯,此時台灣早期療育概念剛崛起,當時任職於和平醫院精神科的她,曾經是音樂老師,深知音樂對孩童的影響力,於是她毛遂自薦向台灣第一 位音樂治療師張初穗拜師學藝,強烈的生存意識驅動她奇蹟般似地抓回演奏能力,音樂治療輕叩難以言說的孩子心靈世界,遲緩兒、自閉兒,還有我們很難想像的小 外星人,說話聲調平直,不見抑揚頓挫。

在音樂氛圍裡,洪進麗看見一道道通往心靈密室的階梯。有一位孩子不安而吵鬧,直到聽到拍子,起舞,緩和……。她的語氣轉成平緩柔和的G大調,「小孩最喜歡 聽我唱歌了,當他把手貼近我胸前,微笑地感受音樂的跳動,我看見這位全盲、重度自閉症,又是心智遲緩的孩子難以被看見的存在本質。」

樹頂上的女友與沒有聲音的響板

順著階梯踏入另一個心靈密室,在精神科病房的集體音樂故事接力,病人不再昏沉,奔騰的音符引發病人訴說戰爭故事,柔和的音樂讓戰場延伸到情人。「他尋尋覓 覓,結果發現女朋友躲到樹上……。」想法與音符交織;又一個病人接口:「不知情為何物?義何在?」另一個病人更是飛快想像:「他於是拋下一切……。」

洪進麗笑著說,生活中他們的話語常被阻斷,但在音樂故事裡他們開始參與話題。如果個案心理狀況不錯,她會繼續討論,東找西找找不到,結果發現女朋友躲在樹上,這個意象是否意味著難以找到安定的情感連結,好像樹上的水果高不可攀,還有很多可以意象可以向下挖掘……。

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在曠野的羚羊,必須跨越許多生死險境,才能自由奔跑,有時候還是會被突如其來的巨雷嚇得亂了方寸。

讓洪麗進記憶深刻的還有一則音樂故事。有位社交困難的病人參與團體音樂治療——選擇一項樂器說出心中想說的話,但他往常選擇的搖鈴被拿走了,他只好拿了響 板,他只做動作沒有按出聲音,同學們都說聽不到,並問他為何不說話,像個呆板的響版……。退縮少語的他悠悠地望著洪進麗輕聲說:「老師妳聽到了嗎?」頓時 洪進麗心頭一揪,為之動容……。「是呀,他並非無話可說,只是深刻感受到說話的權利老是被剝奪,雖然這不一定是事實,但他的感受卻如真實般的痛楚。」洪進 麗詮釋這些現象,他那承受巨大傷痛的臉龐柔和了起來,眼眶含著淚水默默地點頭……。

內在的聲音是密室的寶藏。洪進麗說,病人的思緒無法轉化為可被理解的語言,而聆聽音樂和樂器的符號象徵是感知的直接傳達,往往可以轉化為象徵意象而被瞭解。

藝術治療是可以發展的,這些經驗帶給洪進麗很大的震撼。

旋律、節奏、曲式,音樂的神祕魔杖

之後洪進麗到了台安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發現很多兒童沒機會接受音樂治療,後來一個戲劇治療師回國,在中心只是負責評估孩童的心智狀態,洪進麗想,何不開闢 一個空間,讓藝術治療師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她深刻地覺得醫療把人診斷化迥異於藝術的全人價值觀,所以寫了一份計畫書給醫院,希望成立結合音樂、舞蹈、美 術及戲劇的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

洪進麗笑說,沒想到真的成了。這句話聽來簡單,但要說服醫院相信藝術療法、說服醫師去掉醫療化,就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強調讓個案運 用與生俱來的創造力,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治療理念也顯現在空間設計上:柔和的燈光。色彩成了孩子心理領域的分界,明亮的紅色是遊戲室,淡藍色調的等待 區;還有教室非筆直陳列,而是呈現微微的弧度……。

洪進麗說,我們希望藉由藝術非語言且是原始存有的能力,引導個案全面性身心能力的提升,有一個情感迴避表現冷漠的自閉症小孩接受音樂治療三年,學校老師到醫院參訪時驚訝地發現,從未看見孩子笑得那麼燦爛,但是在音樂課時孩子是燦爛的,而且可以與她共同完成一首歌……。

洪進麗從旋律、速度、節奏、曲式等元素來推敲音樂的魔力。當我們聽見一首歌,好像聞到記憶的味道;聽見日本歌謠,好似看見記憶中的櫻花雨。在音樂引導想像 的單元,案主進入Day dream(白日夢)的半意識狀態,善於精神分析取向的她會分析音樂引發的意象,為何在這個時刻想起故事?象徵什麼?如果旋律喚起遺忘已久的悲傷,即是處 理所引發的情緒。

洪進麗進一步解釋,大腦的邊緣系統對聆聽會產生反應,聽見穩定、放鬆的音樂,呼吸會逐漸緩慢,體溫升高,皮膚電阻減低,血液容易通過,這也是音樂為何會讓 人放鬆。如果聽見不協調的音樂,神經傳導會忙碌地辨識聲音,若無法整合聲音的意義,會處在焦慮狀態,橫隔膜開始收縮、胃抽筋、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體溫下 降,所以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配合孩子的呼吸節奏,調整曲調,以及設定治療計畫。

音樂延密特質的內在驅力

音樂還有另一個特質延密性,當我們擷取某段樂句,大腦會自動地想要完成它,洪進麗示範地唱了一小段小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我們馬上接口:「滿天都是小星星」。洪進麗說,這些都是音樂調性的影響,我們內在有一股神祕的驅力,渴望趨向完整。

「延密性」也運用在失智老人身上,以老歌喚起記憶。而有些中風老人因為發音困難,會記住旋律,忘記歌詞,然而利用唱歌來練習發聲,可以利用暫存的神經元去代償損傷的神經元。

採訪後,我們的腦袋還是不斷想像從洪進麗的音樂盒子裡傾倒出的小人兒的故事:腦性麻痺的小女娃、聆聽心跳及歌唱的盲眼小男孩、被拿走手搖鈴的少年,還有奇異幻象的故事……,如果我們踏入他們的心靈密室,會看見什麼樣的境地呢?

內容由 張老師月刊 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